目前分類:城鄉雜記 (351)
- Aug 23 Fri 2019 00:34
城鄉雜記---231.新社種苗場、大樟樹 & 老樹群
- Aug 01 Thu 2019 21:24
城鄉雜記---230.石岡 庄役場、分駐所 & 石岡穀倉
昭和10年(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新竹─台中烈震)」,重創 新竹、台中兩州 後龍溪、大安溪到大甲溪流域廣大地區,台中 石岡亦是受災嚴重地區。災後 石岡地區復興建設,庄役場、農會等官方建築街採用日式木造結構,同時加強防震設計。民國88年(1999年) 集集烈震(921大地震),再次重創中部地區,石岡大壩受損嚴重,修復工程長達10年;石岡庄役場以及 石岡穀倉兩座老舊木造建築,卻意外的挺過這次強震,足可證明當初的設計是有效的。
- Jul 20 Sat 2019 00:11
城鄉雜記---229.新社 水尾神木
「城鄉雜記---227.新社 水頭神木」介紹 新社的 水頭神木,這一篇介紹直線距離1公里多遠的 水尾神木。新社 大南河階台地有著 上社、下社、水頭、水尾、...多個聚落,海拔450公尺以上。台地上有三株知名的大樟樹,分別是 水頭神木、水尾神木及 種苗場大樟樹,其中 水頭神木最巨大。水頭神木胸圍達8.5m以上,是 台灣名列前茅的大樟樹,水尾神木及 種苗場大樟樹沒那麼大,但胸圍也達7m以上,一樣是可觀的巨木。
- Jul 07 Sun 2019 23:40
城鄉雜記---228.深坑 黃氏古厝群
- Jul 02 Tue 2019 22:23
城鄉雜記---227.新社 水頭神木
台中 新社位於大甲溪中游西側,主要聚落群位於海拔400~500公尺的河階台地上。以 鎮安宮為信仰中心的 新社聚落是經濟、文教中心,位於 新社河階台地上,海拔約410公尺;其西南側的 大南河階台地是人口次多區域,有 上社、下社、水頭、水尾、...多個聚落,海拔在450公尺以上。兩台地皆頗平緩,邊緣落差明顯,行走129縣道可感受到明顯的上、下坡幅度。
- Jun 18 Tue 2019 23:09
城鄉雜記---226.深坑 旺耽 德鄰居---陳秋菊故居
- Jun 10 Mon 2019 23:58
城鄉雜記---225.蘆竹 山鼻子 德星居 和 嚴德居
- Jun 02 Sun 2019 20:00
城鄉雜記---224.蘆竹 山鼻子 室善居
2018年底寫了「214.蘆竹 山鼻 德馨堂」這座 桃園 蘆竹 山鼻 陳氏家族的祖祠,本來打算陸續介紹 陳氏家族其他合院「室善居」、「德星居」、「嚴德居」、...等等經典合院,結果擱著就這麼拖了半年。部落格單元太多,各不相干,常顧此失彼,拖著拖著就忘了。既然寫了 陳氏祖祠「214.蘆竹 山鼻 德馨堂」,其他幾座 陳氏的大型合院不能忽略,已拍到的部分就分兩篇來完成它。
- May 14 Tue 2019 22:46
城鄉雜記---223.深坑農會
- Apr 10 Wed 2019 21:52
城鄉雜記---222.台北土銀
- Apr 07 Sun 2019 22:17
城鄉雜記---221.台南土銀
- Apr 04 Thu 2019 22:59
城鄉雜記---220.台南法院
- Mar 13 Wed 2019 23:56
城鄉雜記---219.台南 五條港 兌悅門 與 集福宮
清代 台南府城的城門多達十四座,正城有 大東門(迎春門)、大西門(鎮海門)、大南門(寧南門)、大北門(拱辰門)、小東門(鎮東門)、小西門(靖波門)、 小南門(鎮南門)、小北門(鎮北門)等八座。另有 西外城 拱乾門、奠坤門、兌悅門三座,以及 東外城 東郭門、仁和門、永康門三座。
- Mar 05 Tue 2019 23:48
城鄉雜記---218.烏日庄役場
「烏日」這個地名最早可追溯至 乾隆6年(1741年),由 台灣知府 劉良璧主持編修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即已紀載「烏日庄」,可見本地 漢人開發時間相當早。劉良壁 字 省齋,湖南 衡陽人,雍正2年(1724年)進士,曾任 連江知縣、諸羅知縣、...、臺灣知府、福建分巡臺灣道等職,在台前後近11年,對 台灣風土民情相當了解。
- Jan 26 Sat 2019 00:21
城鄉雜記---217.公館 大坑、行修寺 & 震災紀念碑
曾經在「苗栗.公館 八角崠山 與 苗栗市附近基石、古蹟」中提過 苗栗 公館 大坑的 行修寺,10年間也來過幾次,但一直未介紹這座寺院。談 行修寺前先介紹 大坑聚落,從 公館街區沿 大東路(苗24)過 泉州碑橋,進入 大坑溪谷行約1公里可達 大坑,大坑舊稱 福興,是一座廿餘戶人家的社區;房舍依地勢起伏,沿著道路兩旁興建,綿延約百餘公尺。
- Jan 10 Thu 2019 00:11
城鄉雜記---216.後龍 英才書院 與 客家圓樓
- Jan 06 Sun 2019 19:40
城鄉雜記---215.後龍 新港社之 東社、西社
- Dec 20 Thu 2018 21:01
城鄉雜記---214.蘆竹 山鼻 德馨堂
- Dec 12 Wed 2018 20:52
城鄉雜記---213.頭份 義民廟、福德祠和 茄苳樹
- Nov 22 Thu 2018 20:14
城鄉雜記---212.中壢 聖蹟亭與 東伯公
中壢舊稱 澗子壢,『壢』是 客家人對地形的一種稱呼,相當於 閩南人的『湖』,通常指的是較寬廣的凹地,類似“盆地”,但周圍界定不明顯。乾隆50年(1785年)始出現“中壢”這個地名,因其位置位於 淡水廳兩政經核心的中間,也就是今日 新竹和 艋舺(或新莊)兩地的中間。乾隆、嘉慶年間,“中壢”與"澗子壢"兩地名並存,直到 道光以後"澗子壢"之名才逐漸消失於文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