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禪寺
北投的 中和禪寺位於半山腰的 奇岩路上,寺前巨石羅列形成廣場,石縫間有階梯通向「山門」,非親臨無法感受這種「福地洞天」。根據「台灣佛寺時空平台」資料,其前身為 日本曹洞宗佈教所,於 昭和5~6年(1930~1931年)間遷建 福壽山現址成為 中和堂;開山住持為 善福和尚,禪寺後山高處有首代住持 善福、普鑾大師蓮座。目前 中和禪寺登記名稱為 中和堂,由管理人負責。
中和禪寺
北投的 中和禪寺位於半山腰的 奇岩路上,寺前巨石羅列形成廣場,石縫間有階梯通向「山門」,非親臨無法感受這種「福地洞天」。根據「台灣佛寺時空平台」資料,其前身為 日本曹洞宗佈教所,於 昭和5~6年(1930~1931年)間遷建 福壽山現址成為 中和堂;開山住持為 善福和尚,禪寺後山高處有首代住持 善福、普鑾大師蓮座。目前 中和禪寺登記名稱為 中和堂,由管理人負責。
琉球 沖繩 那霸市的 久米地區,最早是由 福建移民建立的,在 琉球有所謂的 久米三十六姓,指的就是這批 明朝初年移居 琉球的 漢人。早在1610年(萬曆38年) 琉球進貢 中國使節,即自 山東 曲阜攜回 孔子及 四聖繪像,在 久米村祭祀;進而演變成祭典,由各家族輪流舉辦典禮。
鹿港 文開書院是中部地區最早的書院之一,創建於 道光4年(1824年),由 鹿港 海防同知 鄧傳安倡議,日茂行 林廷璋等 八郊士紳響應,在 文武廟旁建立書院,歷時3年完成。“文開”之名取自 明末大儒 沈光文,沈公字文開,號斯菴,自稱寧波野,浙江 鄞縣人。明末動亂,輾轉落腳至 台灣,鄭成功入台後,以上賓待之,倍受禮遇。沈公終老 台灣,留下諸多感時懷身與風土民情的詩文,有「開台文化祖師」稱號。
振文書院前身為 螺陽地區 文祠(供俸 文昌帝君),創建年代為 嘉慶2年(1797年)。在 文祠主事者 生員 廖澄河與 螺陽地區 振文社 生員與地方士紳響應集資改建,於 嘉慶17年(1812年)啟始動工,歷時一年完成,命名為「振文書院」,大殿內祀奉 文昌帝君,書院、廟堂一體。
台北孔廟規模宏大,為中樞祭孔場所,其創建年代晚於 台南府城及其他各縣城 孔廟。光緒元年(1875年)設「臺北府」,光緒5年(1879年) 台北城動工,文武廟一併興建,初創 台北孔廟。過程由 臺北知府 陳星聚先完成了 大成殿、儀門與崇聖祠。次年,由士紳提議募款,再造 禮門、義路、櫺星門、泮池與萬仞宮牆,直到光緒10年(1884年)竣工,完成了頗具規模的 台北府城孔廟。
台灣在 清代統治的兩百多年裡,行政區域劃分多次,清領之初至中葉,並未因北部逐漸開發,而有大幅變動,僅由一府三縣陸續細分出“縣”或“廳”;直到 光緒元年(1875年)增設 臺北府(北部地區),11年(1885年)建省,13年(1887年)增 臺灣府(中部地區)、臺東直隸州(東部地區)後,才確立 北、中、南、東四區塊。
尖頂 碧山巖
昔日 台北盆地及周邊 艋舺、大稻埕、文山、新莊、社子島、汐止、土城、鶯歌、三峽等地多為 泉州移民,漳州人聚落分隔在 板橋、中和以及 士林、內湖、陽明山南北兩處,各有「開漳聖王」廟;南邊為 枋寮(中和)的「廣濟宮」,北邊為 士林「芝山巖」及 內湖「碧山巖」。一般認為「開漳聖王」是 唐代將領 陳元光,為 福建 漳州首任刺史,深受人民愛戴;死後封神,唐代敕封為「威惠聖王」,宋高宗加封「靈著順應照烈廣濟王」成為 漳州人的保護神。
日治時期 台灣 佛教興起 四大法脈「基隆 月眉山派」、「台北 觀音山派」、「苗栗 法雲寺派」、「高雄 大岡山派」,分屬於 日本佛教在 台灣佈教最積極的 曹洞宗與 臨濟宗妙心寺派門下。這兩大宗派除爭取 四大法脈以外,更極力拉攏被 日本人稱『台灣首寺』的 艋舺 龍山寺及『台灣第一寺』的 台南 開元寺。其原因不外乎 開元寺及 龍山寺在 四大法脈未興起前為 台灣南、北兩大重要佛教寺院 ;即使 四大法脈形成,兩寺對民間的影響力亦不遜於 四大法脈。
基隆 月眉山 靈泉禪寺是 日治時期 台灣 佛教四大法脈[註1]中「基隆 月眉山派」本山,有「北台首剎」之稱。開山祖為 善智法師,法師是 基隆人,原本拜 齋教[註2]學佛,光緒17年(1891年)39歲,與同參 妙密上人渡海到 福州 鼓山 湧泉寺求法,拜於 景峰和尚門下,剃度為僧。
西雲岩寺由 福建 鼓山 省源大師於 乾隆17年(1752年)渡海來台開基結廬,奉祀 觀音佛祖;於 乾隆33年(1768年)由 胡氏家族建寺,名「大士觀」。嘉慶年間香火興盛並於 嘉慶16年(1811年)擴大翻修及 光緒9年(1883年)重修。日治時期 本寺與 觀音山上的 凌雲寺分別稱為「外巖」及「內巖」,統稱觀音山派;觀音山派與「基隆 月眉山派」、「苗栗 法雲寺派」、「高雄 大岡山派」並稱 台灣佛教四大法脈。日本佛教界各宗派積極拉攏四大法脈以在 台灣擴展其宗派力量。西雲岩寺及 凌雲禪寺在 日治初期與 曹洞宗關係較深;中後期接近 臨濟宗(妙心寺派),並成為其派下寺院。